創新動力/加速人才資金流通 打造灣區新市場
圖: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昨日在香港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已躋身全球灣區經濟的前列。隨着區內加強融合,未來發展空間更大。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昨日出席「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時表示,大灣區有機會成為世界發展極(推動力),而期間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打造新市場,着力拓展新製造產業。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建議,大灣區在貨物與服務、人力資源、資本、資訊等領域加強融合,讓各城市享受大灣區發展的裨益,也可以成為內地經濟逐步開放的試點。\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文) 林少權(圖)
團結香港基金、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澳門基金會主辦的「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於昨日舉行,林尚立在論壇的主旨演講環節上指出,回顧歷史經驗,沿海地域發展往往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而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世界發展極,需要在五個方面着力。第一是打造新市場,既要有超大市場支持,也要與世界市場聯動。第二是新製造,尤其在高新科技領域,讓新製造引領大灣區強勁發展。
第三是創新,中國在創新領域具有很強能力,雖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林林總總的問題,但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意願,就可以使問題迎刃而解。第四是新金融,例如綠色金融,這是未來主導世界發展的方向,中國在全球綠色能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目標在「十五五」建設能源強國。另外,新金融也包含金融科技。第五是新服務,這是大灣區成為世界發展極的重要路徑。
推動四範疇試驗自由流動
劉遵義在同一場合上表示,大灣區各城市間存在差異與多樣性,這正正是讓彼此間可以合作,令各方受益。劉遵義指出,大灣區融合發展可以成為內地經濟逐步開放的試點。大灣區可以就四個範疇試驗自由流動,分別是貨物與服務、人力資源、資本、資訊,促進區內城市經濟活動更加有效率,讓各城市享受大灣區融合的裨益。
具體而言,大灣區內貨物、服務納入內循環,往來粵港澳時毋須檢查、不用獲得許可、沒有關稅。若果有關貨物、服務輸往內地其他城市,則被視為外循環,屆時便需要接受檢查、獲得許可、需要關稅、支付增值稅(VAT)。
擴闊人民幣境外應用場景
此外,粵港澳貨幣可以自由流動。雖然大灣區居民現時可以經由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工具,實現多貨種支付,但日後可以提升至數字人民幣、數字港元、數字澳門元等更高層次。再者,香港擁有大量離岸人民幣,特區政府應該容許、鼓勵香港居民直接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交易。
最後一點是資訊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內地政府可以考慮容許實名登記的內地大灣區合資格用戶,經由特別門戶(gateway)並完成生物認證確認後,不受限制地使用互聯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