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眼看房/刺激服務消費 拉動經濟與就業\夏 磊
圖:中國GDP實質增長、中國GDP結構
「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以放寬准入、業態融合為重點擴大服務消費。從美日消費變遷史看,服務消費如何帶動經濟和就業?哪些方向發展空間較大?
各經濟體在不同發展階段消費側重點不同。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全民解決溫飽問題,消費主要體現在食品、衣物等非耐用品。經濟發展中期,轉向耐用品消費。隨着經濟進一步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開始注重內心感受和體驗感,轉向服務消費。
以日本為例,二戰後初期,日本經濟處於戰後重建、緩慢增長階段。這一時期,消費核心是非耐用品滿足基本生存需求。1960年代後期,隨着「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成功實施,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家庭消費支出重心轉向耐用品。1989年,服務消費佔比首次與商品消費佔比相當;1993年,服務消費佔比徹底反超商品消費,其後進入服務消費主導時代。
以美國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這一時期美國的消費以耐用品為主。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困境,商品消費受壓,服務消費卻逆勢增長。1970年美國服務消費支出首次超過商品,佔比持續上升,到2024年達到68.5%。服務消費成為美國消費的主要支柱,涵蓋醫療、教育、金融、娛樂等多個領域。
消費升級伴隨人均GDP攀升,服務消費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從人均GDP看,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節點,標誌着居民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型加速。這一階段服務消費佔比快速提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1970年,美國居民服務消費佔比50.7%,人均GDP為5233美元。其後,服務消費佔比遠遠超過商品消費,人均GDP同步開始快速攀升並邁上新台階。到2024年,美國居民服務消費佔比68.5%。1992年,日本居民服務消費佔比50%,人均GDP為3.1993萬美元。其後,服務消費佔比超過商品消費,人均GDP同步開始快速攀升並邁上新台階。到2024年,日本居民服務消費佔比55.8%。
從GDP構成看,隨着經濟發展,服務消費對GDP發展的帶動效應逐步增強。二戰過後,美國進入長期的經濟繁榮發展期,1944-2024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佔GDP比重從48.4%升至67.9%,增加19.5個百分點。而服務消費佔GDP比重從21.4%升至46.5%,增加25.1個百分點,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2024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為56.6%。其中,居民消費支出佔GDP比重為39.9%,服務消費在總消費中佔比46.1%,發展前景足、提升空間大。
服務消費帶動就業增長。首先,由於勞動密集屬性,帶動大量傳統就業。例如,日本在進入服務消費主導階段後,家庭將更多的錢投入到教育、醫療保健、娛樂、旅遊等服務消費中,這些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人力資源需求顯著高於商品製造業。美國在服務消費崛起期,餐飲、休閒與文化服務的多樣化發展也推動了就業結構的轉變,服務業逐漸成為就業主體。
其次,服務消費催生新業態與細分崗位,帶動新興就業。以美國為例,1939-2024年,美國信息業、金融活動、私立教育和保健服務三大新興服務行業,從業人數合計從401.1萬人增至3908.1萬人,增速顯著高於傳統服務業。服務消費的發展不僅直接創造崗位,還通過產業鏈上下游聯動間接帶動就業。以日本為例,1990-2024年間,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比從12.2%升至29.8%,進入超老齡社會,老年人口激增直接推動醫療護理需求,居家與機構護理服務快速擴張,帶動醫療健康、保險、日常照護等上下游就業。
老齡化削弱傳統商品消費
服務消費哪些方向發展空間大?以日本為例,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是主要方向。經濟的長期低迷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使得家庭在物質商品上的消費意願和能力減弱,轉而將更多的錢投入到教育、醫療保健、娛樂、旅遊等服務性消費中,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質量的提升。2024年,日本家庭服務類消費支出中,佔比前三分別為交通和通信、文化娛樂、醫療保健。
以美國為例,互聯網、醫療、高奢服務是主要方向。21世紀,嬰兒潮一代步入退休,消費焦點轉向醫療、養老及財富管理。千禧一代逐漸成年並進入職場,注重體驗輕物質的消費觀念興起,隨着互聯網普及率提高,服務消費佔比隨之提升。同時,由於美國貧富差距大,富豪群體規模大,帶動了部分高奢服務消費。
(作者為國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