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財經    /    正文

供給新論/大力提振消費的五個抓手\滕 泰

  圖:消費補貼最好的方法,不是指定商品,而是指定人,也就是把消費補貼轉成收入補貼。

  展望未來五至十年,考慮到國際環境,以及房地產投資和民間投資走勢,如果國內消費還保持4%,低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總需求不足的局面恐怕很難扭轉。「十五五」期間要化解總需求不足風險,消費增速必須達到5%以上,甚至6%以上才行。

  「十四五」期間,對消費的認識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轉變。2020年面對疫情衝擊,學術界和決策層對提振消費需求的認識還不夠。真正重視提振消費,是從2022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開始,明確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把促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到2024年,有了1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以舊換新」補貼,今年則把提振消費作為經濟任務之首,「以舊換新」補貼規模擴大到3000億元。

  從GDP的佔比看,國內消費佔比要從現在54%至55%左右,提高到2030年的60%以上,則需要將居民消費佔比從現在的40%左右,努力提升到45%甚至50%,實現「上台階」式的增長。

  過去這幾年,尤其是去年以來,中國推出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對提振消費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這些變化,如果從學術角度觀察,都是線性的、邊際上的微小變化,消費增速和其在GDP的佔比,並沒有根本性的提升。

  「十五五」期間提振消費,怎麼從一個線性的、邊際上的小改善,變成一個「上台階」式的增長?

  要實現這個目標,以下五點很重要。

  第一,要重視國有資產的作用。目前中國國有資本權益超過百萬億元,這是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擁有這麼龐大的國有資產。如果把它用好,有條件用來改善社保,實現這個目標。

  以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增加國民福利的案例,可以參考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三家國有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每年把其盈利的50%拿來分紅,居然能貢獻該國財政收入的15%至20%。中國這麼龐大的國有資產規模,對財政收入和提升社保水平,是不是應該做出更多的貢獻?

  善用資本市場功能

  第二,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作用,之前的改革已經為國有股權劃轉社保基金做好了準備。我們不能忘記之前國有股全流通和劃轉社保的改革都已經完成,而且付出了幾萬億成本。

  2000年,第一次討論全流通和國有股減持,筆者曾建議把國有股變成優先股直接流通,跟普通股不一樣,不衝擊存量市場,但優先分紅,成為當時證監會規劃委選出的八大方案之一。後來由於股市低迷,全流通改革暫停。2005年重啟股權分置改革,最終選擇了送股補償方案,國有股要流通,就需要給普通投資者送股,平均每10股送3股、4股,最後才獲得了流通權。所以,國有股不是天然就流通的,是送了幾萬億的股權後才可以流通的。

  股權分置改革以後,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到2020年末,共劃轉93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

  所以,這一系列的改革和實踐為實施國有股權劃轉社保基金鋪平了道路,現在只要宣布擴大範圍、提高些比例,再拿出10%至20%來補充社保基金,就可以把農村居民養老金從現在的220元左右提升到500至1000元。

  現在資本市場市值是100多萬億元,到2030年至少達到200萬億元,國有股權自然水漲船高,完全有條件利用國有資產流通,或者劃轉社保,或者分紅,來解決城鄉居民社保的問題。當然,資本市場上的長期牛市還會帶來財富效應,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所以提振消費,尤其是推動消費有上台階式的增長,一定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讓14億人都能享受到資本市場繁榮的好處。

  第三,要發揮好消費補貼的作用。去年1500億元「以舊換新」補貼也好,今年3000億元也好,都發揮了很好的促消費作用。但是跟50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佔比才多少?相對140萬億元的GDP來講,其能產生多少影響?所以消費補貼一定要提到萬億以上,只有萬億以上的消費補貼才能真正發揮看得見的作用。

  「大力提振消費」已經被列為今年重點經濟任務之首,在「十五五」規劃中也一再強調,可如果做財政預算時錢不往這兒安排,幾萬億、幾萬億地全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提振消費的政策重要性怎麼體現呢?只有萬億以上的消費補貼才有作用,這個資金來源不必多說,只要減少低效無效投資、減少出口補貼和生產補貼,一年可籌集幾萬億元。

  消費補貼的方式也可以改善,「以舊換新」曾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再往後,無論是家電還是汽車,邊際效應肯定遞減。消費補貼最好的方法,不是指定商品,而是指定人,也就是把消費補貼轉成收入補貼。

  當然,也可以發通用消費券,三個月或半年不用過期作廢。但不論是發錢還是發消費券,一定是跟人掛鈎,而不是跟商品掛鈎。憑什麼補貼汽車和補貼家電,卻不補貼理髮或餐飲?6億中低收入人群中,有的買不起手機,有的買不起汽車,就享受不到補貼,但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的恰恰是這6億中低收入者,那怎麼給他們補貼呢?就是給他發錢或者發消費券,他們愛買什麼就買什麼。消費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指定。

  所以,筆者建議消費補貼要從幾千億規模提升到萬億規模,發放的方式要從指定商品補貼變成收入補貼,尤其是針對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補貼。

  降息降準 擴張流動性

  第四,要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定調,貨幣政策要「適度寬鬆」。一年過去,降息只有一次,降了0.1%。在通貨緊縮的挑戰下,年輕人找工作困難,企業盈利下滑,這叫逆周期調控嗎?能起到擴張性的作用嗎?能提振消費嗎?

  降息、降準的力度多少合適?狹義貨幣供應(M1)增速要達到10%以上才叫擴張性政策。去年M1增速是負增長,現在到了7.2%,很快就到10%。M1增速與資本市場活躍高度相關,投資者買股票不能用定期存款買,必須用現金和活期存款。M1與消費市場繁榮和投資增長也高度相關,消費者買麵包,企業買原材料都得用M1。所以這個流通中的現金加活期存款才是交易的需求、交易的準備,它是領先指標。

  但是當前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還是3.00%,利率還有很大下降空間。80萬億元的居民信貸,利率降低1個百分點的話,就減少8000億元的融資成本;160多萬億元的非金融企業信貸,利率降1個百分點,就少支付1.6萬億元的利息成本;100多萬億元的中央和地方負債,利率降1個百分點,財政就少付1萬億元利息,消費和民間投資不就起來了嗎?所以貨幣政策還有極大的作用和操作空間。

  最後,我來談一下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作用。區別於「薩伊定律」(Say's Law)以及美國80年代等老供給經濟學,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不是所有的供給都能創造等量的自身需求,尤其是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供給只能創造遞減的需求;而新供給和供給擴張階段,則能創造遞增的甚至成倍的新需求。

  必須強調的一點,不論怎麼去提振消費,都不能違背經濟學原理。影響消費的因素包含幾個變量,短期消費是收入、利率、稅收的函數,長期是新供給的函數,與這些變量無關的其他措施可能都沒有用。也就是說,如果居民實際收入不變、利率不變、稅收不變,新供給不變,表面上促消費活動搞得很熱鬧,實際上只是消費需求內部的結構性變化,在這兒增加的消費,就是在別處減少的消費,如果不可能從宏觀上增加消費需求總量,那這些促消費活動都是沒有意義的。

  (作者為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最新文章

個股解碼/煤炭成本降 華能國電待回調吸納\劉雅珉 供給新論/大力提振消費的五個抓手\滕 泰 天璽.天2期今收票 現樓單位錄千人參觀 各界言論 招證國際:未來五年料逾10萬億北水流入 新客戶資產更傾向存放香港

Copyright © 2024-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富通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