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財經    /    正文

創科瞭望/政策組合拳 港堅定發展創科\陳迪源

  在最新一期施政報告中,人工智能(AI)的應用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香港創科界的一分子,筆者深感振奮,亦對香港的未來充滿期盼。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涵蓋了從頂層設計、基礎設施、產業培育到創新生態的全方位布局,展現了特區政府引領香港邁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堅定意志。

  特區政府以前瞻視野,系統性地應對全球科技變革的挑戰與機遇。這份藍圖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亦有切實可行的執行路徑,為業界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筆者在此分享一些淺見。

  人工智能:驅動經濟的核心引擎

  最引人注目的內容,無疑是特區政府對AI的全面布局,並將其定位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同時提出「AI產業化、產業AI化」的雙軌目標。特區政府成立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的「AI效能提升組」,更是一個極具魄力的創舉,不僅提升了特區政府自身的運作效率,更是向全社會釋放出強烈信號:AI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宜建立完善AI產業的倫理規範和法律框架,確保技術在安全、可控的軌道上健康發展,真正做到「科技向善」。

  以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亦有助於整合本港頂尖的科研力量,促進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全鏈條創新;而30億元支持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則有望吸引全球頂尖的AI科學家來港,為科技研究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AI的發展不僅僅是資金和人才的競賽,更是數據、算力和應用場景的綜合較量。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內地數據在河套香港園區合規跨境流動,這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數據是AI的「燃料」,能否有效利用內地龐大的數據資源,將直接關係到香港AI產業的發展高度,期望特區政府能盡快打通數據跨境的「最後一公里」。

  北都區: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載體

  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掛帥組建「北都發展委員會」,對於創科界而言,北都的意義尤為重大。規劃中的大學城、產業園區,將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寶貴的物理空間,特別是與深圳一河之隔的河套合作區,憑藉「一區兩園」的獨特優勢,有望成為深港創科合作的「超級聯繫人」。業界樂見特區政府提出「邊建設、邊進駐」的靈活模式,這將大大縮短企業的等待時間,加速創科產業的集聚。

  空間的拓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片熱土上,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筆者建議,北都的規劃應充分體現「產城融合」的理念,將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緊密結合,避免重蹈傳統工業園區的覆轍。同時,特區政府應積極探索更加靈活的土地和稅收政策,吸引全球頂尖的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落戶,形成「磁吸效應」。

  在深港合作方面,期望兩地政府能進一步打破制度壁壘,在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的跨境流動上,實現更高水平的便利化。特別是在科研物資的通關、科研資金的跨境使用等方面,應盡快出台更加具體的實施細則,讓「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河套這片試驗田上,得到充分彰顯。

  金融科技:雙輪驅動 多元發展

  特區政府對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布局,同樣令人鼓舞。這些產業代表了全球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也是香港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關鍵所在。特別是生命健康科技領域,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醫學院和科研團隊,具備發展成為全球生物科技中心的巨大潛力。特區政府應加大對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的支持力度,建立從實驗室到病床的通路。

  特區政府提出落實穩定幣發行人制度、探索代幣化資產交易,顯示了其擁抱金融創新的開放姿態。筆者相信,在穩健的監管框架下,金融科技將為香港的金融業帶來新的增長點,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創新生態。特區政府提出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特區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值得支持。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設立引導基金時,應充分引入市場化的運作機制,確保基金的專業性和高效性。同時,應加強對初創企業的早期支持,為其提供從種子輪到A輪的全方位融資服務。

  香港的創科之路非一蹴可幾。特區政府已經為我們擘劃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但要將藍圖變為現實,仍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筆者呼籲,全社會都能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擁抱科技創新,支持創科發展。讓我們同心協力,抓住歷史機遇,將香港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引領未來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

最新文章

新盤熱鬧/恒地灣仔盤首推50伙 入場費705萬 富豪東方酒店擬放售 估值15億 前景廣闊/港發展高增值航運 機遇大於挑戰 戰略合作 引進更多國際資源 陳美寶:明年啟用港口社區系統 GUM:強積金全年回報料20% 人均賺5萬

Copyright © 2024-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富通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