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會    /    正文

食得安心/長者初嘗軟餐 嘆難約難找不便宜

  圖:85歲的韋伯早前到一間提供照護食餐膳的餐廳品嘗軟餐。

  今天是長者日,銀髮經濟近年愈來愈受重視,軟餐的概念也逐漸走進社會大眾的眼中。本港民間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制定照護食標準指引,供餐廳、食品供應商等各界參考,滿足吞嚥困難人士的基本膳食需要。然而大公報記者實測發現,大部分可安排軟餐堂食的餐廳需要提前5至14天預約,不夠便利。有初嘗軟餐的長者表示,軟餐雖方便咀嚼,味道也不差,但存在「不易約、不易找、不便宜」三大問題,坦言「如果不是家人安排,一個人不會嘗試」。

  有商家表示,軟餐的研發成本較高,製作流程和工序較普通餐食高幾倍,因此價格稍貴。至於部分餐廳需要預約照護食,推廣照護食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表示,是因為要確保上餐時的溫度和質地達到最佳狀態,不影響食用體驗和安全。\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易曉彤

  從網上搜索軟餐字眼,立刻能看到五花八門的軟餐相關網站,價錢、口味各有特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從2017年開始推廣專為有吞嚥困難的人士提供的照護食發展,網頁上可見,共有10間餐廳加入「照護食種子餐廳」計劃,並提供軟餐。這些餐廳的照護食價格從49元的小籠包,到400元的燒鵝髀,一應俱全,大部分餐價都在百多元的範圍。

  堂食需至少提前5日預約

  記者向已推出照護食的7間餐廳查詢到店堂食,只有兩間是到店就能用餐;一間在預約後隔天能到店用餐;其餘的都需要在5至14個工作天前提前預約,如長者要即約即食,選擇不多。

  住在長沙灣的韋伯今年85歲,上周三(12日),記者與他到一間提供照護食餐膳的餐廳,品嘗一下軟餐。韋伯的吞嚥能力尚可,有三高,行動不便,出門需帶柺杖。最靠近他家、又能即日堂食軟餐的餐廳,要去到荃灣。「我在家附近從來沒聽過什麼軟餐,也沒有人向我推廣過」,韋伯說,平日會選擇到家附近的茶餐廳,吃點清淡又好吞嚥的粉麵,從沒嘗過軟餐。

  來到荃灣的餐廳坐下,韋伯點了一款蟹籽蟹肉燴伊麵及崧子珍菌小南瓜,加一碟菜心。服務員說,軟餐準備時間較長,需約40分鐘等候。晚市人不多,有長者及吞嚥困難人士來用餐,但據記者觀察,全場只有記者這一枱是點軟餐。服務員說,點軟餐的人不算多,「一天有一兩個人點,都算不錯了,可能還未普及。」

  「兩個餐300元,一個人不會吃」

  等了約40分鐘上菜,記者點的餐是IDDSI5級的菜(見表),菜式與菜單圖片相若,適合牙口不好、尚有咀嚼能力的長者食用。韋伯嘗了嘗崧子珍菌小南瓜,「味道不錯,不會太鹹,口感也好」,他認為這類食品對長者很合適,也吸引。燴伊麵就選擇將伊麵剪碎,每根長約5厘米,方便用勺子進食,伊麵煮得軟爛,基本是入口即溶,味道比較淡。韋伯認為,菜式分量對長者有些大份,「一般可能是一家人出去吃飯,給長者也點一兩個菜,但年輕人應該不會感興趣,一個長者肯定是吃不完的。」最後兩個菜都需要打包帶走。

  記者結賬時,三個菜合共479元(燴伊麵138元,小南瓜148元,菜心98元)。韋伯一看價格,有點驚訝,「除非是家人朋友帶我去,否則平日我是不會吃的,兩個軟餐要300元,夠我吃10餐粉麵。」他說要找軟餐也不容易,從家出發,由九龍到新界,才吃得到一頓不需預約的軟餐,否則就要起碼提前5天預約,「這樣就無法將軟餐當成日常餐飲,不是下樓吃飯的概念了。」總結而言,他認為軟餐「不易約、不易找、不便宜」。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共創─點子匯主管盧惠敏向《大公報》表示,照護食需要改變食物的質地,符合特定等級的標準,飲品也要調整稀稠度。商家需投放大量資源做研發和反覆試驗,確保食物的質地、口感和營養符合要求,「對於有吞嚥困難的人或其家人來說,願意多花一點錢,讓患者的生活質量更高,這種付出從商業角度來看是合理的」。

  此外,機構也需通過培訓員工、推出優惠等方式推動照護食的普及,這些成本最終也會反映在產品價格上。但長遠而言,如果照護食供求更廣泛、大眾認知度更高,價格或許有調整空間。

  至於預約問題,盧惠敏解釋,照護食翻熱過程有嚴格要求,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加熱標準,如果冷卻後形態改變或離水,會影響吞嚥。所以大部分餐廳要求預約,是為了根據顧客的到店時間準備,確保上餐時的溫度和質地達到最佳狀態,不影響食用體驗和安全。

最新文章

「城寨」創作賽頒獎禮 冀重塑社區活力 食得安心/長者初嘗軟餐 嘆難約難找不便宜 連鎖餐飲店看好前景 加快搶佔市場 為港零售餐飲注入消費活力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啟德體育園向全世界展現活力香港 全運會暨立法會選舉嘉年華 5000市民盡興

Copyright © 2024-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富通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