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共享/零售新時代 企業比拼組織力\戈 峻
圖:沃爾瑪憑藉對技術創新的敏銳好奇心和行動力,始終保持着穩步增長的態勢。
最近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宣布與OpenAI達成協議,消費者可以通過ChatGPT購買沃爾瑪商品,並利用人工智能說明找到最優惠的商品,享受比傳統網購更個人化及智慧化的購物體驗。此番操作貫徹着沃爾瑪一直以來對技術創新的敏銳好奇心和行動力,這也是為何美國零售三巨頭中,凱馬特(Kmart)與西爾斯(Sears)先後倒下,而沃爾瑪仍然屹立的原因。而三巨頭的故事,也是從事零售、品牌或者管理業務的企業家最佳參考。
沃爾瑪、凱馬特和西爾斯同樣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的美國零售企業,那個年代美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正值改變,沃爾瑪、凱馬特和西爾斯的大賣場模式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成為美國零售業的鐵三角。三巨頭在最風光時,營業額不相上下,凱馬特門店數量一度突破2000家,是全美第二大零售商;西爾斯更是風光無限,除擁有全球最大的零售網路,還推出專屬信用卡,甚至將業務延伸到房地產和金融領域。雖然沃爾瑪規模不及前兩者,但同樣穩紮穩打,保持着穩步增長的態勢。
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家曾經旗鼓相當的企業開始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當其時資訊化浪潮剛剛興起,沃爾瑪敏銳地看到機會,率先投入資源布局新技術,包括引入POS系統,衛星網路和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這些在當年超前的創新系統。此外,沃爾瑪也率先引入銷售和庫存數據的實時共用,在物流環節上也進行改革,這一連串舉措使其貨架長期有穩定貨源,也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加快運輸速度,使庫存周轉率顯著提升,從而令資金可以更快回籠。
另一邊廂,門店多名氣大的凱馬特沉醉於風光中而看不到市場變化,當沃爾瑪用科技提升管理,凱馬特則問題湧現,庫存管理混亂、供應鏈遲緩,熱賣的缺貨,賣不出的積壓,成本壓不下,資金回籠慢。更致命的是,凱馬特的市場戰略出現嚴重偏差,一方面做低價打折,另一方面又涉足中高端時尚領域,導致定位模糊,兩邊不討好。隨着運營效率的越來越低下,最終於2002年申請破產保護。
西爾斯的問題則是不務正業,大量把資金和精力投進房地產和金融,零售主業的投入被壓縮,技術升級也落後於同行。而在電商崛起之下,西爾斯依然固守實體店老模式,忽視線上渠道建設,但門店設施日益陳舊,服務跟不上時代,加上長期借債擴張,最終在2018年也難逃破產保護的命運。
沃爾瑪的勝出,凱馬特和西爾斯的衰落,背後更深層原因是企業組織能力的差距,對從事零售、品牌或者管理的企業而言也是很好的啟示。沃爾瑪一直保持好奇學習力,從過去主動嘗試POS系統到現在引入人工智能;使用者洞察使其擅長從數據分析去挖掘客戶需求,進而主動調整服務;審美設計力使其商品長期保持優質,還會根據不同消費場景調整擺放方式,方便消費者快速找到需要的東西,提升體驗。
此外,沃爾瑪快速的庫存周轉令其財富運作力強大,始終有充足的資金儲備,雖然也涉足地產、物流等領域,但會將不同業務整合,形成相互支撐的閉環,發揮跨界影響力。
洞察潮流 定位清晰
其實現時中國的零售行業現狀也有點類似這三巨頭。部分零售商家靠強大的供應鏈和使用者洞察去保證商品吸引力,也有打通線上線下管道使購物更便捷的,亦有通過壓縮供應鏈把低價做到極致的,像盒馬、拼多多等就是如此。至於一些零售商家,今天想高端,明天想親民,定位不清晰,又或者是守着老舊門店的百貨公司,不願革新趕上潮流,這些只會被消費者拋棄。
要在大消費時代站穩腳跟,零售行業不妨問問自己,現在最該優化的是哪個環節的效率,是否能追蹤到客戶的消費軌跡和近期關注點,敢不敢砍掉仍賺錢但明顯已經走下坡的業務,是否已建立一套能幫助企業找到下一個增長曲線的組織機制,因為只有敢於轉型,願意反覆運算,勇於放棄才不被時代拋下,不能等老業務不行了才慌張尋找新方案,因為讓零售業不敗的不是門店,而是始終進化的系統和組織,門店可能會關門,但只要系統還在,組織還能持續學習,靈活調整,就總能找到新機會。
(作者為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