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態/港樓市泡沫風險評分顯著下跌\汪敦敬
瑞銀近期發表了《2025年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報告》,數據始終有參考價值,其中內容筆者有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但感到市場上對報告的信息未有全面了解,在此先陳述報告的重點:
報告顯示,香港樓價過去一年下跌7.9%,而在過去10年間累計下跌2.2%,引致本港樓市泡沫風險評分明顯下跌,最新為0.44分,低於0.5分的指標水平,等級由「中等風險」降至「低風險」。
報告以購買60平方米或650平方呎的市中心附近住宅單位為目標,香港最新樓價與收入比率為14,即樓價中位數是市民年收入中位數的14倍,是報告所有城市中負擔最高,不但比邁阿密和三藩市高出約兩倍,亦超越紐約、巴黎、倫敦、東京和悉尼等大城市。
香港實際樓價較2021年下跌近28%後開始穩定,與上一個高峰相比,較低的房價提高了房屋的相對可負擔性。而在金融海嘯後至新冠疫情前的時間,香港的泡沫指數處於1.5至2.5分之間,10多年來一直被評為「高風險」。最新的最高三個高泡沫地方分別是美國邁亞密(1.73分)、日本東京(1.59分)和瑞士蘇黎世(1.55分)。
儘管香港泡沫低,但報告仍指出香港樓價高。樓價與收入比率相當於14年收入(超越一眾城市排第一),樓價與租金比率相當於約30年租金。
市場購買力被低估
以上是筆者陳述報告中理解的重點,以下則分享個人的看法:
首先,報告指出香港樓市泡沫進入「低風險」水平是重要的,但必須要補充的是,香港樓價的下跌本質不是傳統泡沫爆破,因為香港過去一段長時間有實施「樓市辣招」去抑壓樓價,實際上香港樓市的泡沫不是低,而是「負泡沫」。即是在沒有泡沫之下,樓價再進一步被壓縮。這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將來樓市回復的時候,樓市是不需要像泡沫爆破般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回復;香港的總存款量(M3)在樓價下跌的時候仍然不斷增加,這正是反映了筆者以上的觀點。
其次,筆者想說一個成熟的社會,其購買力不是全部由「打工仔」去決定的,尤其是一個成熟的金融中心,除了打工仔,還有外來資金、資產等等重要元素去影響購買力。
再次,至於市民年收入要較長時間才能買到單位,這一點是否能反映該城市難以「上車」?亦是未必的!因為有關報告是引用了650呎近市區的單位作標準,而且沒有按揭,這標準絕對是中上產或較高收入人士的目標,所以運用普通打工仔的收入作評估的推演,並不準確。
(作者為祥益地產總裁)






